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走进一家打着英文标识的商铺,购买了一件价格不菲的“洋品牌”商品,回家仔细一看,这个“洋品牌”原来是不折不扣的国内品牌,大呼中了“套路”。给产品起“洋名”、穿“西装”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这种行为也有诱导消费者的嫌疑。企业该如何起名,消费者的知情权该如何保护?代表、委员和网友们十分关注,提出了不少意见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潘保春:
商标应当用汉字,品牌名实相副
商标作为产品的重要标识是特定产品内在信息的外在化体现,其核心价值在于保护消费者权益。正确、规范、满足普通公众识别需求的商标,是用户和消费者了解特定产品信息的主要途径。如今,国内市场上的部分产品商标滥用外文名字,模糊产品信息甚至故意诱导消费者,在某种程度上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违背了公平交易原则。建议国内市场产品应该使用“汉字”商标,使商标内容全面、准确、易懂、标注清晰、牢固,从而保证在本国注册的商标能够被公众清晰辨别,最大限度保护本国消费者的利益。
全国政协委员许启金:
企业应当练好“内功”,增强文化自信
给产品起洋名源于文化上的不自信,觉得消费者喜欢洋品牌,当然也有消费者确实觉得国外的产品就是比国内的好。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在制造能力和产品质量上,“土”“洋”的差别逐渐模糊,中国的消费者也越来越成熟理性,更加注重产品的性价比,靠起洋名来提升品牌影响力的作用越来越小。相反,本土企业应当增强自信,修炼“内功”,用质量过硬的产品,打造具有中国味的民族品牌。
@喵生好有趣:国货喜欢穿“洋马甲”,其实也是为了迎合消费者心理。一些消费者推崇洋品牌,认为洋品牌比国产品牌在质量和使用安全性上更好一些。因此,要想杜绝这种现象,最根本的还是要打造物美价廉的好产品,做好品牌经营,不再为洋品牌做贴牌嫁衣。
文章标签: 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