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资讯

首页 > 商标资讯 > 正文

“皖”字品牌 如何做大叫响

2012-05-22 07:45:00 商标资讯 分享
竞争压力加大创牌意识渐浓

去年底,欧债危机冷风来袭,合肥今天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生沛压力陡增。这家小小的外贸加工厂订单量减少了三分之一不说,还遭遇客户方“压价”甚至拖欠货款。 “我们没有自己的品牌,就只能给别人打工,根本没有议价能力。 ”王生沛坦言。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安徽鸿润羽绒被,一床顶级产品售价高达13万元,金字招牌、高附加值产品给企业带来了相当可观的收益。 “价值最丰厚的区域集中在价值链的两端——研发和营销。没有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就只能靠做代工赚点辛苦钱。而抓好了研发和营销这两端,企业品牌也就立体凸现了。 ”省内一家家电企业负责人说,“这就是有名的‘微笑曲线’理论,我们要争取站上微笑曲线的制高点,打造自己的金字招牌;而不是蜷缩在谷底,靠着贴牌代工的微薄利润过日子。 ”

正是感受到了品牌的威力,如今,我省企业的创牌意识渐浓。马钢公司现有中国名牌产品2个、安徽名牌产品10个,每年还有新产品申报安徽名牌。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现了总公司和子公司争相申报名牌局面,“铜冠”牌高纯阴极铜为中国名牌产品;“铜冠”牌高纯金锭、银锭在伦敦金银协会注册,成为国际知名品牌;无氧铜杆、圆铜漆包线、五水硫酸铜等产品均为安徽省名牌产品。

据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 “十一五”期间,我省“中国名牌”产品由9个增加到37个,总数位居中部省份第二;“安徽名牌”由448个增加到1096个,省级名牌总数中部第一。统计数据显示,名牌产品生产企业以不到全省规模以上企业总数6%的比例,贡献了50%以上的工业产值、30%以上的利税和近一半的税收。品牌战略对经济发展的强大助推作用,已是不言自明。

正视发展短板推进品牌战略

品牌建设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和创新活力的重要指标。从目前情况来看,与一些周边省份相比,我省品牌推进工作还有一定差距。以“中国驰名商标”的拥有量为例,截至2011年底,浙江省突破400件,山东省达300件,湖南省达165件,而我省仅有77件。

除了数量上相对较少,我省单个品牌价值也不高。 2011年6月,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了“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以汽车行业品牌榜单为例,我省上榜的奇瑞品牌价值85.74亿元,仅为排名第一的中国一汽的10%,为排名第二的上汽的12%;江淮品牌价值62.53亿元,仅为一汽的7%,为上汽的8.9%。

不仅如此,品牌发展还存在着产业结构失衡的弱点。 “我省名牌涵盖了化工、机械、冶金、食品、农资等近30个行业。在汽车制造、工程机械、家用电器等优势产业中,名牌比例达60%,而新兴产业、服务业等名牌比例则较小。 ”省质监局质量管理处处长江家如分析说。

据了解,为了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从2009年开始,我省名牌评价工作开始向服务业延伸,以提升宾馆、餐饮、商业零售、物流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层次。

“名牌战略的推进不仅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还能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了一批以名牌产品为龙头的产业集群。 ”省质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无为县高沟电缆生产基地、当涂县博望镇刃具生产基地、天长市电子产品生产基地等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得益于名牌战略的引导和推动。

加大培育力度建“大名牌”体系

当前,推进品牌建设已经刻不容缓:在海外,越南、印度等国家正以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吸引着欧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在国内,我省的周边省份也都在努力培育、壮大本省品牌,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十二五’时期,要加大对品牌的培育力度,服务承接产业转移;完善名牌评价确认体系,拓展名牌评比范围。 ”省质监局有关人士表示,质监部门将协同有关部门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品牌成长的良好环境,促进名牌评价向现代服务业和产业集群延伸,形成一批规模优势明显、竞争实力强、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推进品牌战略,也是企业自身诉求。“过去30年,家电产业一直在走扩张产能的道路,未来30年,则进入了打造品牌、提升品质,走向世界的新阶段。”合肥市一家家电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要想从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要从单纯的规模化竞争向品牌力竞争逐步过渡。

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自身的多重努力。为不断提高皖产名牌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正积极谋划制定《安徽省名牌战略发展“十二五”规划》,并组织对全省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发展情况开展摸底调查,力求制定出合理的实施步骤和阶段性目标,形成产品名牌、服务名牌和区域名牌多层次立体发展的“大名牌”工作体系。在这一体系的指导下,各地依托自身区域特色和产业优势,形成“储备一批、培育一批、争创一批”的名牌企业发展梯队。“通过名牌发展规划的实施,引导资源配置和产业集聚,提升主导产业竞争力,努力实现由‘安徽制造’向‘安徽创造’的跨越,全面提升我省各主导产业的竞争力。 ”江家如说。(郑莉 田婷)

(责编:房子妤)

文章标签:  品牌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