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资讯

首页 > 商标资讯 > 正文

品牌上海:【品牌故事】分秒记录 浓缩在小表盘中的时代手表

2016-12-21 08:54:00 商标资讯 分享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一次访问非洲,特意向几内亚总统展现了自己佩戴的一块手表。直至去世,这块手表才被从遗体上取下,由中国人民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这块周总理情有独钟的手表上赫然标注着“上海”。

尚标商标转让网

而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上海流行一个顺口溜,结婚要有“三转一响一滴答”,其中这一滴答便是手表,且必须是“上海”牌才有面子。计划经济时代,还要凭票购买。上海表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倪海明记得当年,甚至连上海手表厂里的工人想买,都要经过班组摇票。据1995年统计,中国4个人所佩戴的手表中就有一个“上海” 牌。

声名远播,“上海” 牌手表与很多普通中国人的命运生活相关。“上海” 牌手表的光荣史更浓缩了一个时代和行业的变迁。

100多年前,在上海各大商店橱窗内,表绝对是个稀罕物。但这些滴答作响的表,几乎全部来自瑞士、德国、英国等,没有一个来自中国……这确实是一件令人尴尬的事。

上个世纪初叶,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只闹钟在山东烟台诞生。可谁也没不会想到,从第一只闹钟到我国第一只手表,竟还有50多年之遥远。

造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手表,还是源起1954年。时任国家经委主任的李富春在上海视察时提出:我国有6亿人民这样的大市场,手表工业大有作为,希望能生产我国自己制造的手表。次年4月,上海钟表行业四名师傅联名给上海市委写信,希望能够制造中国自己的细马手表。不久,市委公开复信表示支持。

3个月后,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局与上海钟表同业公会抽调中国钟厂等多家单位和手工业者共58人,组成手表试制小组。第一批试制的是仿瑞士“赛尔卡”长三针(17钻)细马手表,150只零件由各参试单位和人员分头制造。

原料竟是口琴的音簧铜片、阳伞的钢丝骨、缝衣针等;师傅们的工具则是几台造钟、修表的旧机器和几把锉刀。就是在这样一个七拼八凑简陋至极的条件下,钟表匠们凭借锉刀锉、手工磨,完成每一个零件的制作。同时,能工巧匠们自己设计铣床,自制铣刀,两个月反复摸索,才最终制成一只只完整的零件。今天看来,当年条件艰苦、物资匮乏,“细马”手表的成功诞生确实来之不易。

尚标商标转让网

1955年9月26日—30日,18只长三针17钻“细马”手表如期完工,打上了“东方红”、“和平”的时代烙印,毋庸置疑成为中国手表工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倪海明介绍,上世纪90年,当年的“上海”牌手表已价值不菲,其中一块被拍出了11.4万元的高价。

1956年5月,试制队伍扩大到150多人,采用简陋设备试制出第二批手表100只。1957年4月,试制小组抽调原搞火车头设计工程师奚国桢、原制造医疗针头技术人员童勤奋等参照《苏联工艺学》教科书,结合试制实践,历时4个多月,画出了150多张零件图纸,订出1070道工序的生产加工工艺,成为我国自己制订的第一套手表生产的工艺文件。同年,我国第一家手表厂—地方国营上海手表厂也正式建成。

当年,“上海”牌手表被公认为潮品。1958年,第三百货公司销售首批“上海”牌A581型手表,意味着国产手表规模化生产时代的来临。百货商店一开门就被抢购一空。虽然备货备了不少,但很多顾客还是空手而归,而预售登记的顾客多达1000多人。1958年7月1日《新民晚报》曾对这件事做过报道。

很多人记忆中,手表上带有浓郁海派特色的上海大厦造型商标和“上海”手写体字样多年来难以磨灭。殊不知“上海”二字也是颇有来历。58年设计的商标,创意来自当时上海的地标性建筑上海大厦,一直用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1966年后,上海手表厂设计人员从毛泽东的手迹中选取了一个“上”字和一个“海”字,组成“毛体”商标,这个LOGO一直沿用至今,这也成为了“上海”牌手表独具的品牌优势。

“到90年代中期总产量1.2亿只,上缴税利共52亿元,可以建设78个厂。”倪海明说,上个世纪80年代,是上海手表厂最辉煌的年代。上海钻石、海达、宝石手表厂三家的产销量加一起都抵不上上海手表厂,高峰时期员工多达6000多人,是全国手表行业的老大哥。而明年正是“上海”牌手表诞生60周年,这是国内最老的一个手表品牌之一。

1968年,上海手表厂第一次突破年产手表100万只大关,1970年又提高到228万只。从此,我国手表消费开始摆脱完全依赖进口。倪海明亲眼见证了“上海”牌手表发展的过程。“历史谁都不会忘记,行业的许多经济指标是我们创造的,上海手表厂创造了十个历史第一。”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海外石英电子表大量涌入,中国很多机械表都被日本产品替代,企业“削机转电”。因很多器件都是来自日本,中国品质、成本还是跟不上日本,国内的手表厂到了生存最极限。

上海手表厂也没能逃出市场经济下的冲击。最困难的时候,120元的全钢手表贱卖到十几元也无人问津 。辉煌时年产700万只,困难时期70-80万只,员工每人每月只发生活费300元。历史债务大,入不敷出。

老企业负担重,近3000—4000的员工,真正在职的2000人要养5000人。上世纪80年代,全国一窝蜂建设了很多家手表厂。倪海明认为“全国38家手表企业,最大问题就是供大于求且没个性、同质化。”

“变则通”!2000年,上海手表厂经过股份改制,更名为上海表业有限公司。用壮士断腕的勇气,将有效资产剥离出来,保留原有技术人员和品牌,改变经营思路,以多功能机械表为突破口,为世界中低档机械表制造机芯。第一年每月3万只机芯给上海表业带来将近3000万元收入,第二年利润一下子飙升到1800万元。生死攸关时,倪海明的一个决定令公司当年便扭亏为盈。

今天,上海表业有限公司每年生产100万个机芯,产品70%销往欧美市场,市场总销售额多年居国内手表机芯制造行业前三名位置,稳坐上海首席,人均创利始终保持国内行业前茅。其高端产品“上海”牌陀飞轮手表和计时码表,更是将精密加工工艺和文化相融。2010年,“上海”牌手表荣获国家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称号。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上海”牌手表运用先搭生存平台,利用短平快项目,积累长线产品的战略,今日再度崛起。而它也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计时工具,更多的是一种品味和生活态度,一种民族工业的记忆和荣耀。

“品牌不是做产品,欲速则不达。手表可以做百年、千年,它是个传统的行业,但不会是夕阳行业。”倪海明说,“明年是‘上海’牌诞生60周年的日子,‘上海’牌手表将本着‘传承经典,创造时尚’的理念,充分发挥机械机芯制造及品牌文化的优势,创造更多的个性化产品,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60周年将是“上海”牌手表重铸辉煌的一个新的起点。这个民族品牌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后,一定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她的新的腾飞。

尚标商标转让网

文章标签:  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