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品牌之都”光环的青岛,却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发展上面临“强弱悬殊、后继不足”的困难。面对问题,青岛开始谋求在品牌培育上实现新跨越,并提出将蓝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作为培育重点。
“品牌之都”面临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名牌带动、品牌兴市”战略,涌现出以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五朵金花”为代表的知尚标牌,成为全国闻名的“品牌之都”。发展到现在,青岛拥有中国名牌68个、行政认定中国驰名商标52件;山东省名牌产品354个、山东省服务名牌68个、山东省著名商标303件;青岛名牌483个、青岛市著名商标265件。
但近年来,青岛品牌发展也暴露出后备力量相对薄弱、缺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知尚标牌等问题。
“青岛品牌企业没有形成梯队。”今年3月,政协委员于德翔向青岛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交了一份名为《利用3—5年的时间打造新一批一流品牌企业》的提案。于德翔认为,虽然早在1984年青岛就提出“名牌战略”,带动了一批领军品牌的崛起。但是青岛也形成了依赖少数大品牌、在新品牌上没有突破的格局,“在68个中国名牌产品中,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青啤等传统名牌企业即占30个。”
品牌发展格局上的强弱悬殊、后劲不足,一度让青岛遭遇了尴尬。2008年,青岛意外落选由中国品牌研究院评定的“中国品牌之都”名单,给青岛敲响了警钟:与苏州、宁波、杭州等城市相比,青岛的品牌发展劲头落后了。
一位服装企业负责人表示,青岛品牌发展后劲不足,除了企业自身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到了少数名牌企业上,对众多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型、创业型的民营企业重视不够。
再造“五朵金花”
好在青岛已经意识到在品牌发展上面临的问题,正在谋求打破“强弱悬殊、后备不足”的困局,再造一批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
今年4月,青岛出台《关于加快品牌经济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大对涉蓝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培育和支持力度,努力促进品牌经济实现新的跨越。今后5年,全力培育出10家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品牌企业,100家国内知名、行业领先品牌企业。
在规划中,家用电器及电子制造、饮料制造、铁路运输设备制造、纺织服装制造、汽车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软件产品、船舶制造、橡胶制品制造、生物医药制造等十大产业被确定为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培育的重点。
在操作上,于德翔提出的建立品牌企业资源库的建议被纳入《意见》:借鉴国际先进品牌管理理念,成立专门的品牌管理中心,对品牌资源库实行专业管理,对上千个品牌梯队企业按行业分为强、中、弱,每年从中培育选拔出强势品牌参与全国的竞争,使其快速发展成为新的龙头企业和标志性产品。
蓝色品牌成为培育重点
针对青岛品牌企业、品牌产品主要集中于传统制造业的问题,《意见》提出,培育名牌龙头企业和标志性产品,引导中小企业逐步向品牌产业链和品牌聚集区发展,使涉蓝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逐步占到新增知尚标牌的40%以上。
一方面,以西海岸经济新区、蓝色硅谷核心区为重点区域,以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实施蓝色品牌创建行动,大力发展船舶修造及海洋工程制造、汽车、石化、核电装备等临港工业品牌,培育港口物流、港航服务、跨国采购、特色研发、信息中介等现代生产服务业品牌,重点培育一批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蓝色经济品牌企业和较强竞争力的涉蓝品牌产品。
另一方面,围绕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选择一批具有青岛特色、能填补国内空白的“专精特新”项目,培育出一批有实力的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选择一批具有较好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向产业高端延伸,向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发展,逐步完善形成品牌产业链条。
青岛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青岛启动了“青岛名牌”培育计划。经企业申请、专家评审等程序,青岛红妮制衣有限公司的红妮牌针织内衣等50个消费类产品、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的CSR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等57个生产资料类产品、青岛浩海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浩海智能,智慧你我”等15个服务类品牌列入计划。
文章标签: 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