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品牌论)
近日,和几个朋友讨论“学游泳”的话题。大家各抒己见,最终分成两派:“理论派”认为应在下水之前充分掌握游泳的各项技术要领,下水后辅之以游泳圈、浮漂等,从划水开始,逐一学习打腿、踩水、换气等技能,最终达到学会游泳的目的。“实战派”则对此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学游泳,关键是“在水里找感觉”,通过仿真练习,呛几口水,游泳很快就学会了。
从笔者学游泳的经验来看,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使用辅助器材也无可厚非,但若真到独立游泳时,就会发现之前所学的一切理论全都无济于事,最终还是要呛几口水的;“实战派”的方式倒是很有效率,但忌讳初学者急于求成,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贸然下水,有溺水危险的同时,还容易养成不好的动作习惯。
中国企业出海的道理也是如此。
在瞬息万变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每天都有新的领域诞生,又有旧的领域被淘汰。如果将不断出现的新领域比作一片“蓝海”的话,企业所固有的优势领域则相当于“岸”。如今,在“走出去”方面,许多企业固守两种心理:一种是“守成”心理。希望将传统优势作为“走出去”的一把利剑,虽然技术上不创新,但价格上低廉、品质上过硬,依然可以取得竞争优势;另一种是谨慎心理。先做“理论派”,多花时间,充分论证,等待技术成熟,有绝对把握了再出手。
然而,正如笔者所论述的那样,站在岸上永远学不会游泳,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创新层出不穷的世界,机遇稍纵即逝。在新领域、新风口上,绝大多数企业都是通过实践“下水”,然后努力摸索出技术要领和商业模式。比如在无人机领域,中国企业就大胆开拓,勇于尝试,没有错失机会,如今,中国无人机制造公司大疆创新的产品在美国商用无人机市场的市场份额达52%,在全球商用无人机市场中,大疆更是独领风骚,占有约70%的市场份额。
当然,敢于下水不等于不经任何考量、规划和市场准备就贸然“下海”。这样非但学不会“游泳”,还可能“溺水”。因此,我们也需要规避“实战派”常犯的错误,在学习“游泳”的过程中保持定力和理性,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前行。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粗放型发展模式不可持续,低层次竞争模式难以为继,因此,在新领域的“蓝海”里学会“游泳”势在必行。令人欣慰的是,中国在电子商务、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等方面与世界先进地区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大有迎头赶上、抢占先机之势。但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中国在创新领域与世界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而对企业而言,面对新领域、新机遇,只有突破守成心理,敢于“下水”,开拓创新,才能保持竞争力,在全世界闯出中国品牌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