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最大的马桶盖生产基地在浙江台州,全世界最大的保温杯企业在常州。日本电饭煲没有在投过一分钱广告,但是去日本的时候,隔壁的王阿姨说我们家在日本买的电饭煲特别好,你去一定要买一台哦。
——题记前日,与儿子出去玩,在社区内走了一下,想去买个西瓜,于是出了社区到菜场那边的一家水果超市去买,回头拎着瓜气喘吁吁的上楼,老婆说,社区边不是有几个水果超市吗?为什么还要去那么远?我一愣,是啊,为什么我会去那么远买瓜呢?我得好好琢磨一下,从事咨询多年,平常也自认为是“百毒不侵”,今日怎么也遭“道”了?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消费习惯,尤其在男性朋友,虽然说购物时,对于一些销售场所不是很讲究,只是价格公道,产品质量可靠,大多数就能掏钱购买,反而绝大多数女性朋友对于购物的环境很讲究,氛围和心情在其中起到了决定因素。
作为咨询行业,我们常常在分析,总是力求从大数据中找到“成功的轨迹”。针对这次买瓜,我仔细想想,倒也总结了几条出来,原来这家水果超市不知不觉也让我有了一些记忆点,我所说的记忆点,指的是消费者的感观认识,说白了就是下意识。
人,是对于环境是有印象的,特别是一些比较特别的地方,平常可能没有觉得,但在不经意之间却能牵扯到自己的思维。例如,最鲜明的莫过于商超与菜场,的环境比较,自然人们会去商超购物会多些。如谈起徐东平价,武汉人几乎无人不知。1998年,借助长江二桥的通车,中商徐东平价在二桥下落户,是武汉市首家大型平价超市,制作的超市+百货的业态,曾让武汉万人空巷。那种那份大气和明亮的购物环境,大大的堆码和人流量,让我印象至今。
如今的消费者总结出了经验,像买一些新鲜菜就去菜场,如果买色拉油或是日用品一定会到商超,是不是?
打个比方,换零钱,你一般选择去哪里?
从安全的角度想,商超肯定要比社区小店要好得多吧!
潜意识主导着人们的思维。
好像说远了,还是说一下那个水果超市为什么就能让我走了那么远呢?而且还是那种无障碍式的导航模式,再则说,我也根本不知道那家的老板姓什么?不过,我每次去,里面的人都会很热心的招呼,这次我和儿子去,她就是先招呼我儿子去品尝水果拼盘,再问我买什么,平常若是买瓜,她还会让你先尝一下,再挑瓜。我可不懂生瓜熟瓜,她就会问几个人吃,会帮你挑一个,不熟不要钱(好像都很熟)。
门市不大,摆的都是水果,一边用木板搁着两层,品种不少,一层层的呈梯形摆得很整齐,里面单侧还有一排冰柜,切开的水果红黄翠绿,用保鲜膜包好。冰柜边的玻璃盒里是满满的水果拼盘,可以随意品尝。每个产品明码实价,字体都很大,写得很清楚。我观察了一下,门口和门市内各有一个垃圾筒,地上很干净,虽然卖水果,但地上没有瓜皮。在墙上贴着各种水果的图片,颜色鲜艳,居然还有水果的营养成分和食用组合介绍。门口有一个台子上面摆着特价水果,价格是相当的便宜。
还有就是在价格上,好像价格与其它几家都差不多,但在实际付款上店员的作法有些不一样,若是低于5角钱的零头,一般都忽略不计。若高于5角低于1元,也是按5角收的。因此找钱的速度很快。
难道就是这几点,简单得不得了,就值得让我特地走过去消费?热情、干净、独特和价格实惠,就诱导了我的主动消费?仔细想想,好像也就是几点,拾篮商贩来来往往,小区边的其它店面实在是谈不上让人记忆深刻的,可是这一家水果超市隐隐有“品牌”的含金点在闪烁。
在后来的几天里,我有意近距离观察了一下,这家店面生意不错,水果拼盘永远是满的,地面上永远是干净的,对每个人的热情都一样,店面竟然还有类似麦当劳的外卖业务,不进有电动车进出,还有一些人从较远一点的社区到这里购物。看得出来,消费者心里是雪亮的。
社区店做的是周边居民的生意,消费有半径,如今绝对的垄断经营不存在,在社区周边各种水果店和士多店不下上十多家,大家都在做生意,价格都是一样,可是为什么结果却不一样呢?
社区店就在城市居民群体聚集区边,已经成为了生活消费主要的消费方式之一,“我在社区边,有事你就来”。社区店的消费产出并不弱于商圈店铺。
社区店也需要品牌!连一家小型的水果超市都能做成这样,说明消费者的消费是有记忆点的。我从不认为品牌就是产品的logo,品牌就是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言行合一 ,说到做到,它的含金量在于消费者的认可和信赖。
品牌诉求就应该贯穿于整个经营活动的始终,每一个环节都有其闪光点,只有拥有越来越多的闪光点才让品牌的记忆点更加清晰。当消费者能把脑海里的记忆点完整的闪烁拼凑成为一个logo时,恭喜你,你的店就成为了品牌店。
品牌记忆点并不是非要惊世骇俗,它其实就是店面从商者的一些经营之道,只有坚持下来了,它才会有价值。从水果超市看来,都是小事,可是能这样坚持去做,就不简单。其实每个小店都有自己的品牌基因,只是有的多有的少而已,你给消费者留的记忆点越多,消费者就会越来越记住你。
好了,你的店面的品牌记忆点是什么?
你那个店名叫什么?
文章标签: 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