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品牌的机会)
世界还是否多需要一个品牌?2007年,观致汽车成立时,发出这样的声音。当时,这个问题其实是个设问句,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后来事实证明,世界就算需要多一个品牌,也会让这个品牌多经磨难。即便到今天,观致也难言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2012年,一汽推出全新子品牌欧朗,主打年轻消费市场。四年过去,欧朗销量一年不如一年,逐渐被人遗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是上汽和北汽,上汽收购MG,北汽则买下SAAB。一番整顿之后,还是略有品牌知名度。之所以提出这两个故事,是想说明:推出一个新品牌,难度要比复活一个品牌大。
不知大伙有否留意,前些年的“网红”——合资自主,现在开始销声匿迹。两三年前,合资自主便已经展出概念车。现在,概念车依旧是概念车,没有任何量产的迹象。汽车巨头们心里清楚,经过十余年的“洗礼”,中国消费者购车不再冲动,理性远高于感性,看重品牌美誉度和品牌背后的服务承诺。而这是全新品牌最为欠缺的。
推出一个全新品牌,失败概率要远远高于成功,即便操刀者强大如一汽,即便舍得花钱。身为旁观者看得清楚,身为局中人会如此糊涂?除侥幸心理之外,还因为每隔五年一次的“五年规划”,对产销量都是有要求:少则数十万辆,多则过百万辆。在现有品牌难以取得突破情况下,成立一个新品牌,是为数不多的选择。两个品牌加起来,就算不能够“1+1>2”,再不济也能够等于2。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事实证明,“1+1”不仅没有等于2,而是远远小于2,甚至于小于1——新品牌直接拖垮母品牌。
世界不需要那么多的汽车品牌。未来中国车市只会做减法,能够存活下来,也就那么十来个。与其费力地推全新品牌,倒不如用心搞研发,做产品,提升服务水平。有人说,虽然形式上有点不同,但成立新品牌与当下备受诟病的“新能源车骗补”有点类似。成立新品牌,可以从集团,从有关部门寻求资金上的支持。说实在话,还真有点像,真应该提高警惕。
文章标签: 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