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对侵权说不,为创新护航)
将他人的企业或产品名称设置为指向自己网站的百度推广链接的搜索关键词,可以吗?我省法院的判决是“不可以”:对于这种利用他人的企业或产品名称吸引网络用户注意力,进而攫取他人客户资源的行为应当给予否定性评价。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省法院知识产权审判怎么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4月11日,省高院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我省法院知识产权案件审判的相关情况,同时发布2015年浙江法院知识产权十大保护案件和十大调解案件。
案件数飙升
专利争夺激烈
近年来,我省知识产权案件数量呈飙升状态。根据省高院民三庭负责人介绍,2015年浙江法院新收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16999件,审结15668件,分别比上年上升23.2%和14.7%。今年一季度,全省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收案4975件,同比上升60.48%;结案2730件,同比上升20.85%。
数字飙升的背后,说明浙江的经济形态正在发生嬗变。2015年,我省法院新收专利纠纷2118件,其中发明专利纠纷210件,分别比2014年上升46.1%和66.7%。“专利纠纷增长迅猛,说明经济转型升级在加速,企业对前沿核心技术的争夺越来越激烈。”省高院相关负责人解释。
案件数量增加的同时,大标的案件也在不断增多,2015年诉讼标的额超过1000万元的案件12件,超过500万元的案件61件,分别比上年上升50%和13%。
“以前,法院收的案件中,比较多的是KTV里播放的歌曲未经授权,侵犯版权;小超市出售的商品是假冒的,侵犯商标权之类的案件,去年和今年一季度表现出来的趋势,和以往很不一样。”省高院相关负责人说。
司法保护
制度不断创新
前段时间,拥有1800多家会员企业的中国欧盟商会的知识产权工作组成员和欧盟使团官员共同组成专家评审组,对全国各省市在知识产权透明度、效率、合作机制、威慑力和公正性等5个方面进行评分,浙江由于在知识产权工作透明度、公正性等两方面的突出表现被授予“知识产权友好奖”。
司法领域维权成本高、周期长,是制约知识产权保护发展的“瓶颈”。浙江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专利“诉调对接”尝试。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2年12月,省高院会同省知识产权局正式印发《关于建立专利民事纠纷诉调对接机制的指导意见》,在全省10个设区市及义乌市全面推进知识产权纠纷诉调对接工作。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办理专利诉调对接案件2000余起。
知识产权审判,专业性强。我省法院推行了“专业陪审员”制度,从知识产权、工商、版权等部门挑选专家,充实专业陪审员队伍。专业陪审员往往有能力直接主持案件调解,大大节约了司法资源。据统计,2015年我省法院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陪审率达87.5%,其中专业陪审员共参与审理3675件。
据了解,我省目前建立了涵盖机械、化学、软件、网络信息通信等11大类学科的省级技术专家库,一旦有相关疑难案件发生,法院可以找到合适的专家,请他们给出专业意见,技术类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的审判质量也因此更有保证。
“第三方”介入
诉调对接透明多元
传统的知识产权诉调对接机制中,对接分散、机制不畅、人员保障不够充分。如果是普通的案件,“老娘舅”说说理,矛盾就能化解,但知识产权纠纷,是不是构成侵权,损失怎么估算、赔多少,都需要更加专业的判断。
省高院和省知识产权局合作,引入社会力量,共同打造“专业的第三方独立司法公益平台”。通过引入“第三方平台”,以避开缺乏透明度、司法定位过于突出、行政色彩浓厚等弊病。“我们希望在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主导作用的同时,能重塑知识产权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省高院民三庭负责人说。
2015年7月,省高院联合省知识产权局、国家互联网协会等单位在义乌市开展国内首家知识产权纠纷专业调解第三方独立公益平台的试点工作,从行政主管部门、行业专家、资深律师等具有丰富知识产权从业经验的人员中遴选出来23名调解员,处理诉调对接案件409件,调解成功202件。
此外,我省在宁波还进行了“知识产权综合运用与保护第三方平台”的试点。这一平台具备知识产权诉调对接、知识产权运用转化、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信息和知识产权宣传研究等工作机制。
“今年,我们将继续完善原有的诉调对接平台,进一步规范具体操作流程,拓宽与相关部门的合作空间。”省高院相关负责人说,此外还会把握司法改革这一有利契机,推行更多改革,以完善知识产权审判权力运行机制,使知识产权审判流程更合理高效。
文章标签: 商标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