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洋胰”(即肥皂),据海关关册记载:最早在清咸丰10年( 1860年) 英商就将本国生产的“礼和”牌肥皂倾销到我国沿海如上海地区等。
清光绪29年(1903年),英商开始将大量肥皂从海外输入中国。
由于肥皂使用方便,去污力强,又不损伤衣物,故迅速打开我国市场,并在全国各大城镇畅销。当时,海外输入的肥皂, 都是由英国如高士奇父子公司、利华兄弟公司等制造的。其商标为“祥茂”、“日光”、“北忌”等几种牌号,并以这几种商标的肥皂最为畅销。像沿海地区的上海英商祥茂洋行, 广州英商绍昌洋行等都有经销。英商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 还于1920年在上海设立专门生产肥皂的英商中国肥皂公司, 其商标为“祥茂”等几个牌号。
1921年,上海五洲药房盘进上海固本皂厂,组建成五洲制皂厂。分制皂和制药两大部分。制皂厂研制成功了质量较好的“固本”牌肥皂,并大批投入市场。20年代初, 社会上正值提倡国货运动,“固本”肥皂销售逐日看好。由此,引起生产“祥茂”牌肥皂的英商中国肥皂公司的关注。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市场竞争。
1925年,英籍董事邀请五洲厂领导项松茂参观英商中国肥皂公司的生产规模, 并提出愿付出高于五洲制皂厂总资产的代价来收买五洲厂。同时暗示他们将不惜代价来压垮与之竞争的五洲厂。但五洲厂没有被英商利诱威逼所屈服。英商在收买五洲厂没有达到目的后, 就接二连三将“ 祥茂”肥皂跌价出售,妄图使“固本”肥皂无利可图而自动歇业。但五洲厂以生产药品的利润来补贴“固本”肥皂。这样, 五洲厂基本能维持生产。
1935年, 英商再次挑起跌价狂潮,他们把“祥茂”肥皂从每箱5元3角,骤降至4元4角,迫使“固本”肥皂也不得不从每箱6元7角跌至6元2角。这一年, 五洲厂遭到很大损失。但他们又掌握了甘油的生产技术,再以甘油的利润,保住了“固本”肥皂。同时又增强了与“祥茂”肥皂的抗争能力。
在这以后,五洲皂厂又群策群力,生产出脂肪酸含量较高的新一代“固本”肥皂,并在激烈的竞争中,树立了良好的商誉。英商见完全用压价办法难以战胜“固本”肥皂,就又推出“祥茂白密肥皂”声称是特别的耐用,再和“固本”肥皂一争高低。而“固本”肥皂的销路又一次受到影响。然而五洲厂毫不示弱,马上联合裕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合作,试制生产“固本白玉肥皂”与其抗争。
1937年,由于抗日战争爆发,市场肥皂销售形势突起变化,使“祥茂”与“固本”的肥皂生产受到很大影响。但英商的“祥茂”肥皂始终也没能压垮民族皂厂的“固本”肥皂。也因抗战爆发,一场针锋相对的肥皂大战亦暂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