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品牌之都”国际化有了新标志(组图))
广交会上,青岛海尔凭借创新产品引来客商驻足。
位于青岛的海尔工业园。
一家中国企业在海外进行了一次大手笔并购
1月15日晚间,家电业朋友圈被青岛海尔官方发布的一则重大资产购买预案刷屏:该公司已与美国通用电气(GE)签署了《股权与资产购买协议》,拟通过现金方式向通用电气购买其家电业务(以下简称“通用家电”)相关资产,交易金额为54亿美元。
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自信心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开展海外并购。其中,海尔等企业的所在地——“品牌之都”青岛,更是频频“出海”并购,成为打造国际化品牌的典范城市之一。
54亿美元,创家电海外并购新高“鲸吞。”
海尔并购通用家电这一消息传出次日,便有媒体如此形容。
54亿美元。这一交易金额,不仅是海尔并购史上的最大“买卖”,也创下了中国家电企业海外并购的历史新高。
合计持有青岛海尔50.8%股权的海尔集团和KKR公司高度支持这项交易。双方预期交易将在2016年第二季度完成。
通用家电是美国第二大白色家电供应商,如此地位让通用家电炙手可热,据悉,参与本次竞价的不乏欧洲、亚洲等知名家电企业,最终还是青岛海尔拔得头筹。
对通用电气而言,选择海尔并非“价高者得”,而是因为“海尔善于聆听对方的需求,总体表现得到了通用电气董事会的推荐”。
公告一出,万人瞩目
美国《华尔街日报》1月15日刊发的一篇报道说:“这次并购,可以让海尔在美国的白电市场上超过Electrolux(伊莱克斯)和其他对手,包括领头羊惠而浦。”
就影响力而言,海尔此番并购不仅为其未来拓展海外业务拓宽了空间,也意味着中国家电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迈上新台阶。
这桩“买卖”的交易双方——海尔和通用电气,都颇为满意,期待甚高。
海尔之于美国,是一个新面孔。借助此次并购进入美国市场,这对海尔来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并购之后,海尔将获得未来40年通用电气商标使用权,还会产生很大的品牌溢价。
“这是双方战略合作的新起点,相信双方的全面战略合作必将为两家公司的利益攸关方带来更高的价值,并让海尔和通用电气品牌在协同中增值,让员工在自主创新中成长是我们双方的合作目标。”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表示。
通用电气首席执行官杰夫·伊梅尔特认为:“我们很高兴向海尔出售我们的家电业务,并推出这一新的合作伙伴关系。美国是海尔扩大制造规模和进一步投资的重点。创新、新产品开发和品牌管理是其整体战略的基础。通用家电为海尔提供好的产品,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有才华的团队。此外,我们看到在中国共同努力建立通用品牌的机会。”
将通用家电招至麾下,海尔与通用家电将会有怎样的突破?这是一个有想象空间的开端。
对此,业内普遍看好。不少专家认为,通用电气的创新技术、海尔的互联网思维和平台模式,让彼此可以走得够远,“这是一桩非常般配的姻缘”。
不止海尔,青企国际化征途加快“十二五”期间,青岛企业国际化征途不断加快。
“海尔这次并购再次体现出青岛企业的实力以及强烈的品牌意识。”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如是说。
2011年,海尔以100亿日元左右的价格,收购日本三洋在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的洗衣机、冰箱等电器业务,很快扭亏为盈,向外界释放出海尔跨国资本并购的整合能力。
此后,海尔又以7亿美元的价格完成对新西兰“国宝级”家电品牌斐雪派克的并购。通过协同合作的模式,斐雪派克的品牌价值增长了20%,市场份额增长了近50%,还为更多的员工创造了就业机会,仅研发团队就增加了近百人,增长了38%。海尔与斐雪派克的模式,已超越了传统意义的并购,探索出双赢的新样板,也成为中国、新西兰企业合作的新样板。
不止海尔
同位于青岛的海信也积极探索适合企业的并购整合发展之路。
去年8月,海信以2370万美元收购了夏普的墨西哥工厂。
短短5个月后,今年1月6日至9日,在美国举行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海信一口气发布了26款新的夏普产品,并把海信独有的ULED技术,以及曲面、量子点、等热点功能指标加入产品线,获得了上百家美国热门电子产品网站热评,盛赞“夏普的画质传奇在延续”,更认为海信和夏普技术融合、品牌叠加把海信北美市场提升到了新格局。
来自海信的统计数据显示,过去的2015年,海信自有品牌在美国市场获得了100%的增长速度,获得夏普品牌后,在美国市场的目标锚定在前三名。
除了海尔、海信之外,来自“品牌之都”青岛的企业正在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恒顺众昇、聚大洋、三祥科技、青岛双星等企业通过成功的并购,实现了资源、技术、渠道、产业和市场的丰收,成为了青岛企业走出去的先知先觉者。
2012年以来,恒顺众昇先后在印尼收购了镍矿、煤炭和码头等资产,并在印尼投资建立的镍铁冶炼工业园区,成为工业园区的运营商。与此同时,该公司近期还积极推进印尼其他投资项目,主要包括煤矿、码头、镍矿和锰矿等,同时带动公司电力配套设备、冶炼设备的出口,2014年公司海外业务收入达4.5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67.79%。
2013 年10月,从事海藻养殖加工业的青岛聚大洋斥资320万澳元成功并购南澳州AKP海藻公司,迈出中国海藻业抢滩大洋洲市场的关键一步。
2015年6月,青岛三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的汽车制动管生产厂,顺利并购位于美国俄亥俄州的Harco,将成为通用公司的一级供应商。
市场效应,建海外一体化产业链
早在2012年,青岛市政府就开启了帮助企业“走出去”的翻番计划,比如在海外建立青岛工商中心,促进投资贸易往来;举办多场“通商青岛——丝路对话”系列活动搭建双向投资贸易平台;组织外贸企业与中国进出口银行设立的“丝路基金”对接,支持中国优质产能和装备制造“走出去”等,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如今,借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这一“双定位”,青岛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越发稳健。
来自青岛市商务局的资料显示,“十二五”期间,青岛市境外投资5年累计完成74.6亿美元,超额3倍完成“十二五”18亿美元总量目标;同时,青岛市对外承包工程5年累计完成营业额150亿美元,超额2倍完成“十二五”55亿美元总量目标。
就品牌企业发展来看,2014年,青岛的海尔、海信集团境外企业资产位居中国跨国公司前100强;山东电建三公司、青建集团位列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全国前100强,入选全球最大225强国际承包商行列;金王集团、赛轮股份公司、软控公司、恒顺电气、即发集团、瑞昌棉业等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和价值链整合也让自身的实力显著提高。
更重要的是,品牌“走出去”使青岛企业在海外实现了市场效应。
越来越多的实例证明,青岛企业“走出去”的水平和层次也在不断提升,逐渐构建起“全球化研发、生产、销售”的海外一体化产业链。全球范围内的优势互补和资源互换,助力中国品牌强化竞争优势,在参与国际分工体系等方面赢得主动。
“海外并购是青岛企业‘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之一,海外并购成功的概念不应仅仅局限于并购目标是否实现资产升值和达到特定财务运营指标,更应在整个过程中满足投资者进行并购的初衷和远景战略目标,这些青岛企业通过并购向国际化大公司转变,逐步学会全球化管理,使其产品质量国际化、管理国际化、市场国际化、品牌国际化。”青岛市市长张新起认为,随着青岛经济发展,有更多的企业和品牌将通过并购方式走出国门,通过收购获得新的能力、技术和智力资本,成为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
文章标签: 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