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三千多家制笔企业、二十余万从业人口、年产圆珠笔四百多亿支……中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制笔大国,但一连串值得骄傲的数字背后,却是核心技术和材料高度依赖进口、劣质假冒产品泛滥的尴尬局面,大量的圆珠笔笔头的“球珠”却需要进口。
在全球化语境下讨论“圆珠笔之问”,并非出于一种狭隘的“经济地理主义”,不是讲我们不能接受一些商品的进口。“让专业人做专业事”,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扬长避短,把能够做好的产品做好,而在一些无关大局的短板上则选择进口。这里的关键在于,我们的一些短板是否无关大局,造成短板的原因是孤立的还是普遍的。
一支圆珠笔,价格或有限,但再小的数字一旦乘以四百多亿时,就会变得无限大。这么大一个市场,关键部件只能依赖进口,再大方的人都会有些舍不得。如果仅仅是圆珠笔的问题,那倒也罢了,但人们关心“圆珠笔之问”,是因为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而这些问题涉及到供给侧改革,远远比进口圆珠笔尖多花几个钱更有意义。
在“圆珠笔之问”里,到底有什么?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工匠精神”可能比较合适。“工匠精神”主要表现为两种,一是敬业,这主要是态度问题,体现在一些不该发生问题的地方不能发生问题。对于这一点,当人们比照“德国货”时,会有更深刻地感受。二是精业,主要是技术问题,体现在一些应该突破的地方必须突破。
当我们谈论圆珠笔时,两种问题都有。而就舆论的兴奋点来看,更多集中在“精业”问题上,也就是圆珠笔尖的技术问题。据专家介绍,在笔尖生产上,无论是设备还是原材料,长期以来都掌握在瑞士、日本等国家手中。或许有人会问,中国制造能让高铁飞驰、蛟龙入海、玉兔登月,怎么在这里“短腿”了?这就涉及到市场主体的创新问题。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创新也是市场创新的主体;企业有着逐利天性,企业创新同样受利益驱动。如果企业创新能够得到回报,就会加大创新投入,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如果企业创新得不到肯定,就会缺乏创新动力。据专家介绍,企业散弱小、缺乏科研平台、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等原因,导致行业成长“内力”不足,一直制约着制笔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步伐。关键的关键,还是“知识产权保护不足”,无法从创新上得到有效回报。
在市场起步阶段,很多人会从山寨中获利;但当市场发育到一定阶段,如果还没有形成保护知识产权的共识,创新得不到足够的激励,这个市场就会碰到天花板。目前中国制造已经发展到一定高度,产权问题的重要性,愈加凸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