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标品牌,如何避免“公地悲剧”)湖北日报讯记者林建伟
武昌鱼学名团头鲂,俗称鳊鱼,为地理标志公共品牌,武汉、鄂州、荆州等地均有大规模养殖基地。
湖北武昌鱼股份有限公司加工销售武昌鱼不景气,市场上其他商家生存状况如何?
同台打擂,零售终端上演“三国杀”
昨日,在武汉徐东沃尔玛和武商量贩超市,记者看到,共有3种品牌的武昌鱼礼品盒销售,分别为湖北富农食品工业园有限公司与鄂州市华绿肉类食品有限公司联合生产的鄂州武昌鱼、武汉零点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可可哥”牌武昌鱼,湖北老巴王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清江鱼(原料为鳊鱼)。
湖北富农食品工业园有限公司是鄂州武昌鱼生产加工的龙头企业,公司研发出“淡水鱼制品”“畜禽制品”“面食糕点”“沙湖蛋制品”等系列名优美食。
湖北老巴王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加工销售的清江鱼品种,包括武昌鱼(鳊鱼)、白鲢,另外进行鱼籽卷、鱼豆腐等延伸产品。除进驻沃尔玛超市外,还在天猫开了专卖店。
武汉零点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销售精武鸭脖、武昌鱼、孝感麻糖、洪湖鸭等省内特色产品。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6年加工的“可可哥”牌武昌鱼,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
公司以销售精武鸭脖起家,2008年,考虑到精武鸭脖和武昌鱼作为湖北特产,具有相同销售渠道,零点食品公司委托武汉市江夏金口八一渔业食品有限公司加工武昌鱼,2010年将后者收购。
近几年,为推广“可可哥”牌武昌鱼,公司每年投入市场宣传推广超过200万元。在公司负责人看来,200万元的宣传费用不是小数目,“武昌鱼加工销售利润很薄,但市场竞争激烈,营销推广是必要投入。”
市场风险大,加工企业纷纷转型
目前,武汉零点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与十几家武昌鱼养殖户签订了合作协议。但在公司负责人看来,这依然无法平抑生鱼价格波动风险。
上月,公司收购的去鳞生鱼7.5元/斤,而去年初价格6元出头,价格上涨超过20%。原因一是鱼饲料价格上涨,养殖成本上升;二是2015年武昌鱼价格偏低,养殖户不赚钱,减少养殖量。“市场面临收不到鱼的情况。”公司相关负责人算了笔账,公司收购生鱼价格上涨超过20%,而在零售环节,市场竞争激烈,销售价格只上涨5%,利润正在减少。
鄂州东塔食品工贸有限公司销售精武鸭脖和长港牌武昌鱼,公司2015年武昌鱼销售收入2600万元。公司负责人洪斌坦言,由于活鱼收购价格波动较大,目前武昌鱼加工销售业务几乎没有利润。2015年底至2016年上半年,该公司武昌鱼加工销售一直亏损,生鱼价格上涨是重要原因,武昌鱼去年是保本,用精武鸭脖的收入来维持公司运营。
加工企业能否承包水域搞养殖,控制原材料成本?洪斌认为,农产品自身利润薄,加工企业延伸到养殖环节,人力物力不够。
2006年,鄂州市从事武昌鱼加工的企业有18家。近两年,已有3家转行,另有4家准备改行。鄂州市水产局对该市10多家加工企业调查,平均利润率不足10%。
对于同行转型,洪斌认为这是无奈之举,“价格不稳定,市场容量只有那么大,企业越多,份额就越小。”
协会发力,能否避免“公地悲剧”
2006年,鄂州武昌鱼原产地证明商标获国家工商总局批准,鄂州武昌鱼2010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目前,该市鄂州武昌鱼协会有团体会员24家,个人会员超过1000人,2015年武昌鱼养殖及加工企业总产值超过13亿元。
鄂州市水产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鄂州武昌鱼在品牌经营方面较为滞后。市场品牌运作需要较大费用,这对武昌鱼产业来说难度较大,不少企业还停留在家族制、小作坊、小工厂模式,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企业做品牌、做大做强的意识淡薄。
专家分析,武昌鱼的困境和养殖业的属性相关,因为养殖业技术含量不高、进入门槛低、产品很难差异化。当产品没有差异化时,若有一家企业创出品牌,其他企业就可以搭上这个品牌“便车”,获取收益。
然而,一个品牌被多家企业共享,决定了每家企业都不愿投入更多资金去创造和维护该品牌,结果便是陷入“公地悲剧”。
洪斌认为,做大做强鄂州武昌鱼公共品牌,要以保证产品质量为前提,“协会要有门槛和标准,不能拉那么多企业进来,必须拿到生产经营许可证,不能滥用添加剂,协会要进一步发挥作用。”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授王卫民建议,省内武昌鱼加工企业要横向延伸和纵向扩展,规避单一运作带来的市场风险。以武昌鱼为主,但不能只做武昌鱼。除了加工成礼品盒包装外,还可以向鱼丸子、鱼糕、鱼子酱等深加工领域延伸。
(原标题:地标品牌,如何避免“公地悲剧”)
文章标签:
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