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42家省实验室体系平台覆盖中山全部镇区
一块小小的杏仁饼,含6项国家专利、1项国家星火计划、20多项国家省市科研计划。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咀香园不断在中山传统美食中注入创新元素,让这家传统食品企业积累了更多的创新优势与市场优势。记者10日获悉,包括咀香园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截至目前中山已经拥有省实验室体系平台142家,实现镇区全覆盖,涵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多个技术领域。
基于企业创建的实验室体系平台,不仅可以实现技术与市场的双向互动,更契合企业应用型技术的研发、转化需求,同时在转化效率上更高。有专家认为,上述平台的搭建将有力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型中山建设,并为中山市在“十三五”期间打造区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提供更多动力。 ●南方日报记者 陈彧
搭建体系??政府与企业投入巨资进行建设
大洋电机筹备了大半年的上海电驱动收购项目终于在今年上半年尘埃落定。借由此次溢价10倍的收购,大洋电机将进一步整合新能源车辆动力总成系统业务,同时引入上海电驱动的研发团队,结合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大洋电机电驱动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实现技术整合、转化。
“中山市的创新优势在企业,我们的省实验室体系平台基本都是依托企业建设,有效地帮助企业实现技术的研发和转化。”中山市科技局局长尹明介绍,通过引导企业建立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十二五”期间,中山市在省实验室体系平台的投入随着企业创新意识的提高不断增加,累计投入经费73.8亿元。到2015年底,全市在省实验室体系平台固定资产达30.59亿元,同比增长43.5%,是2010年的2.6倍。尤其科研仪器设备在固定资产中的占比实现大幅提升,相较2010年的13%,2015年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25亿元,占比已经增长到接近50%。
“我们在实验室建设上投入大量资金,很多关于动力总成系统安全性能的监测机器都是几百万元级别的。”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晏展华告诉记者,“但是如果没有这两个国家级实验室的验证,我们的产品和技术将走不出设计图。”
为了支持企业对接国家级高端创新资源,近年中山市更出台专项鼓励政策,推动省实验室体系平台建设向高层次发展。凡是经批准引进、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分支机构)的企事业单位,最高可获1000万元支持。明阳风电、大洋电机、金马科技、咀香园、中智药业等行业骨干企业,成功引进了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在省工程中心的基础上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支机构9家,获得市财政资助4080万元。
据统计,中山目前已经拥有省实验室体系平台142家。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省工程中心”)121家,省企业重点实验室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支机构9家,省工程实验室5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家。其中更有30家省工程中心的依托企业获得省、市两级企业研究开发费用补助4514.88万元,38家省工程中心的依托企业获得科技创新券补助959万元。
依托企业建设的省实验室体系平台,也与该市几个新兴产业发展方向高度一致,涵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多个技术领域。如果按技术领域分类,约一半属于电子信息领域与新材料领域。
高效转化??去年新产品产值达378.34亿元
尹明认为,省实验室体系平台的建设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创造了组织条件与物质条件。“平台可以为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提供配套的技术工艺、技术装备和技术标准,从而实现技术与市场的双向交流反馈。”尹明说,“企业需要实验室平台来实现技术的转化,最终让创新技术产生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仅以2015年为例,市内省实验室体系平台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97项,其中省级以上科技项目79项。依托企业新产品产值达378.34亿元,整体产值为842.47亿元,税后利润90.82亿元。
始创于1918年的咀香园是中山知名的传统食品企业,也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咀香园目前已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咀香园分实验室、广东省焙烤食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近10个高端创新平台。
“与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样,传统食品行业一样可以做到‘高精尖’。”咀香园的董事、首席技术官张延杰介绍,咀香园依托这些高端创新平台,每年投入营业额5%的研发费用,引进许多先进检测仪器,研究杏仁饼、广式月饼等传统产品的工艺,观测产品硬度、水分、炉烤的过程怎么变化,共承担国家、省、市科研项目20多次。
2015年,咀香园设立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咀香园产业化基地后,准备依托大连工业大学的技术人才优势,填补中山利用海洋生物生产健康食品的空白,为公司传统食品注入“海”元素。“如通过研发新工艺,开发鲜虾杏仁饼、鲜虾类蛋卷、鲜虾类新式中式饼点。”张延杰说。
不同于以往研发机构的创新技术经过各种实验再进入到企业实现转化,依托企业建设的实验室可以让技术的研发和实验都在企业里完成,并实现技术与市场的互动,转化效率及成功率更高。中智药业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成金乐介绍,目前企业内部的研发主要是应用型技术,与产业发展的结合度更高,并通过实验室实现转化,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
围绕公司的中药破壁领域的技术研发,中智药业获批建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破壁饮片技术与应用重点研究室,并与澳门科技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创建联合实验室,承担了国家级、省级、市级一系列项目,开发了100多种破壁草本产品,共有62项省级标准,53项国家级食品标准。
人才聚集??一年引进研发人员超7000名
与很多中山的企业一样,早年中智也遭遇人才难招的困境。在公司大力投入创新的同时,社会上的高端人才却更愿意流向广州、深圳,想招个博士人才非常困难。而随着公司国家实验室等高端平台的陆续成立,这一困境日渐改变。
“前不久我们刚从深圳及广州两家知名医药企业分别引进两位博士,都是我们在发布招聘信息后主动对接过来的。这在以往国家实验室成立前是很难想象的。”成金乐笑着说。成金乐介绍,近几年依托公司几个高端创新平台,中智药业已经建立40人左右的研发团队,其中也包括5名博士、博士后人才。这些人才的引进成为公司创新研发的重要力量。
省实验室体系平台的建设为中山市的企业引进人才提供优质平台。“对于高端人才来说,你必须搭建可以让他们一展所长的平台,才能做到‘筑巢引凤’。事实上中山目前硬件设施在不断充实的同时,科技人才资源亦逐渐得到有效聚集。”尹明说。据统计,仅2015年省实验室体系平台便为中山市聚集了7093名研发人员,较2010年的1960名增加了5133名,是其3.6倍。中、高级职称人员2756人,是2010年的3.3倍。
晏展华认为,省实验室体系平台确实能起到人才聚集的作用。而除了引进人才,实验室体系的建设也让企业可以对接到国家顶尖的专家。近几年,大洋电机便将自身的技术中心延伸到底特律等地方招揽、聘请了一批国际专家。
“我们建立了高端平台,就要组建高端团队。成立国家级重点研究室之后,陆续有国家级专家参与到我们的研究中。”成金乐介绍,目前中智药业的重点研究室已经聘用2个院士、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所长等国家顶尖专家。
“有了国家级平台,这些国家级专家也愿意参与我们的科研攻关、技术把关等。”成金乐说,“如我们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发现丹参进行破壁后效果好,但却不知道其中的原因。后来我们把问题提交给中国工程院周宏灏院士,通过人体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发现丹参破壁后,丹参酮脂溶性更好。这些数据和理论的支撑,光靠我们自己的团队是做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