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23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完美交会对接,展现中国精度;被称为“天眼”的全球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投入使用,让世界“开眼”……越来越多的中国创新“新名片”激发着国人的创新热情。今天,我们的创新速度有多瞩目?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数据显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个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超过百万的国家,年申请量连续五年居全球之首,专利申请增速最快,增幅高达18.7%。
“中国的数字非常惊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把中国比作当前经济环境下强劲的“驱动器”。他说,中国的国际专利申请数量正在“缓慢而逐步地上升,并正在把创新作为经济战略的核心”。
我国的知识产权大国地位在“十二五”时期日益巩固,过去担心的有数量、没质量的问题也在逐步改变,正在呈现出“质”“量”双升的局面。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发布的“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指出,中国首次跻身世界最具创新力的经济体前25强。以专利密集型产业为例,仅占全社会3.4%的就业人口创造了中国10%以上的GDP,中国智慧被誉为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
在成绩面前,一系列挑战不容忽视:我国知识产权工作仍存在保护不严、侵权易发、转移转化平台和机制缺乏等问题,发展仍面临“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阶段性挑战。“国内专利申请数量不断攀升,而海外专利申请量并不高,专利申请的质量有待提升。”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副秘书长马秀山指出。
十三五期间,我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迈入新阶段,知识产权治理体系现代化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实现到2020年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核心技术获得突破的目标,让知识产权真正成为中国经济的“硬”实力,我们的任务依然艰巨。
让知识产权成为中国经济的“硬”实力。关于此话题,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平做出了点评。
张平:从统计数据可见,我们确实有很大的成就,自中国改革开放参与国际贸易竞争,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从无到有,国家的法律制度也在不断健全。从发展过程看,我们在知识产权方面肯定是在逐年进步,这是不容忽视的成绩。
但专利申请量或者知识产权拥有量,并不能衡量这个制度的应用是否有效,仅有数量是不够的,仅有质量也是不够的,一定要把知识产权应用到市场竞争中,知识产权制度是市场竞争的产物。企业在研发和开发产品的过程中,知识产权可以保护其有多方面的市场竞争功能。这不仅是体现在创新的能力上,有创新能力而没有市场垄断的能力,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没有品牌追求,系统创新最后也可能会演变为一种高级的打工。
拥有专利的价值最后要体现在如何应用上,中国现在的情况是这样的。
首先,数量提高了,但质量是有一些问题的。“质量”不是简单的看是否属于重大发明,而是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重大国民经济领域中拥有基础专利,比如十六个重大专项,这是能够体现出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目标的领域。在这些领域,我们是否拥有基础专利,还是仅拥有一些应用层面的或是外围的专利。
如果在应用层面和外围拥有很多专利,仅仅能说明我们可能在市场产品体验、用户界面方面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在基础技术上,比如操作系统、导航系统,在重大基础设施方面的技术上,比如技术标准里的技术专利,都没有足够的数量,那这方面的竞争力还是不够的。
特别是中国现在在做“互联网+”,可能涉及到行行业业,各方面都可能需要基础的和原创的技术。中国的专利申请中,有相当一部分还是在应用层面,或是在不太成体系、不能支撑的技术领域里。
另外,在应用层面拥有这么多专利后,接下来如何能够将其转化到市场竞争力上,其实国外有诸多经验,比如他们会在自己的产品中提升金融技术含量,让产品更具有竞争力,同时他们也可能会通过技术标准面向全球的许可使用,收取高昂的许可使用费。再者可能进行专利诉讼,通过专利诉讼遏制竞争对手的发展,同时在专利诉讼中获得高额赔偿。
现在,国际上有一种趋势,已经把专利作为一种投资,作为证券这样的资本,可能衍生了很多新的专利经营模式。在这个层面上,专利其实已经不反映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了,也就是,原来专利和创新是密切相关联的,未来,专利可能是企业的经营手段,或是会衍生出很多经营模式,以遏制竞争对手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以获得高额的财产收益为主要目标。所以,在国际上,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复杂,不能仅凭专利的申请量、拥有量这些指标来评价。
(原标题:加强应用 让知识产权成为中国经济的“硬”实力)文章标签: 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