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资讯

首页 > 商标资讯 > 正文

“城市更像城市、乡村更像乡村”斗门

2016-12-26 04:20:00 商标资讯 分享
(原标题:“城市更像城市、乡村更像乡村”)

“城市更像城市、乡村更像乡村”

斗门黄杨河畔。

作为珠海西部人口最集聚的地区,农业大区斗门也曾遭遇广东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过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扩张的过程,发展在前、规划在后,缺乏一个统筹全区的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更多是一种自发乃至具有野性意味的摊铺扩展。

如何推进斗门城乡发展一体化?近年来,斗门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突出产业、交通、城市三大抓手,高标准规划、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提升宜居宜业水平,掀开美丽斗门的新篇章。而用一句话可以简单概括:新城建设与旧城改造任务并存、分量并重,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同步推进、互相促进,现代与传统共融共生、有机平衡。

难题

水浸现象曾困扰居民

“以前一下大雨家门口就水浸,臭死了,都快赶上备船出行。”家住井岸镇工业大道北的黄女士回忆称,水浸黑点曾经是斗门最大的“城市病”,甚至有水浸黑点多年未改观。

以珠峰大道为例,作为斗门的主干道,经此路可以去往新青工业园、富山工业园、乾务镇等地,但是在这条路上曾有一处水浸黑点,每次下雨水浸会深达1.2米左右,而区检察院、西部办证中心、斗门交警大队、车管所、遵医五院等多个部门正好在珠峰大道旁,雨天办事不少市民选择绕路。

如何破解水浸街“老大难”问题?为彻底根除水浸黑点,斗门将井岸城区水浸整治工程年年列入重点民生工程,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于2011年8月开工建设,2012年12月份全面完成,解决了工业大道北、江湾片区、珠峰大道三个片区共8个水浸“黑点”。二期工程于去年10月下旬进场施工,工程范围包括工业大道北、朝江路、渡江路、新民路、井湾路、江湾三路、滨江路、实验中学与港霞西路交叉路口八个水浸路段。

今年斗门经历了多场特大暴雨,又抗住了台风“妮妲”的侵袭,“水浸街”治理初见成效,曾经多个水浸“黑点”未见积水,而在斗门区井岸镇,中兴路二标段提升改造工程进入沥青铺设阶段,这条中心城区主干道改造工程有望春节前完工,届时斗门井岸城区可基本告别暴雨水浸的历史。

试点

“海绵城市+”破解内涝

和黄女士情况类似,由于地质结构的特殊性,斗门白藤头等区域淤泥层较厚,一下雨就容易积水内涝,地面沉降还曾导致小区管网断裂,家住藤湖苑等小区的居民对此苦不堪言。

如何有效破解老旧小区内涝难题,再一次考验斗门政府的智慧。面对内涝难题,斗门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斗门将在全市率先推出“海绵城市+”的全新理念,以海绵城市建设破解老旧小区内涝难题。

珠海已经是国家首批“海绵城市”试点,而斗门在创新性提出“海绵城市+”理念上,则是更进一步,在学习借鉴海绵城市工作先进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将海绵城市改造与老旧小区改造相结合,包括小区建筑物外立面改造及小区商铺广告牌美化,建成海绵型的建筑小区。

斗门区建设局相关负责人称,斗门已选取了藤湖苑、泰和苑、白藤头社区公园三个试点项目,目前项目处于前期准备阶段,测量单位计划通过邀请招标的方式确定,设计单位计划委托具有海绵城市设计业绩及经验的单位开展设计工作。“整个改造项目最快可以在明年8月份完成。”

该负责人还称,与老旧小区改造结合只是第一步,以后“海绵城市+”还将与其他工程融合,丰富其作为城市工作创新举措的内涵。

瓶颈

软硬不均衡仍存短板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传统习惯等原因,长期以来,斗门区缺乏一个统筹全区的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更多是一种自发乃至具有野性意味的摊铺扩展。这也与广东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类似,以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扩张的过程,是发展在前、规划在后,由于规划历史欠账,导致一些城镇村庄建设水平低,生活区与生产区相互混杂,城不像城,村不像村。

而作为农业大区的斗门,与东部主城区相比,在公共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这已成为斗门科学发展的一大短板。另一方面,伴随斗门产业社会高速发展,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以及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逐渐转移这一结构性变动,斗门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资源压力,交通拥堵、城乡发展不均匀等现象逐渐突出。

“必须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缓解城市压力的同时,让城镇化服务支持农村、增强农村活力。”斗门区相关负责人如是表示。在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高级政策分析师雷辉看来,作为珠海的农业大区,致力于打造产业高地的斗门,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需求更加迫切、任务也比较繁重。“产业发展迫切需要改善宜居环境,为高端企业、高端人才提供配套,占比重较大的农业人口向市民化转移的任务更多、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保护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生态环境的要求更高。”

破题

坚持斗门特色守住底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指出,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二元结构的现实出发,从我国的自然禀赋、历史文化传统、制度体制出发,既要遵循普遍规律、又不能墨守成规,既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又不能照抄照搬。

如何破解城乡二元制,治愈“城市病”,也成为斗门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今年4月,珠海市委书记郭元强到斗门区调研时强调,广阔的农村是斗门最大的特色,是珠海人民共同的生态家园,斗门区要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在此背景下,今年上半年,斗门区正式推出《珠海市斗门区战略性总体规划(2015-2030)》(下称《规划》),从规划定位、开发时序、人口规模、用地方案、交通规划、设施保障、特色营造以及实施意向等8个方面描绘了斗门15年内蓝图,对斗门区的定位、规划目标、各功能组团的定位都做了详细说明,并规划了近期、中期、远期的目标。这也是全市首个战略性总体规划。

“斗门拥有大片生态农田、自然山体、天然水系等难得的城市景观环境资源。”斗门区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出台的《珠海市斗门区战略性总体规划》(2015-2030)提出,要将这些资源大力保护、合理利用,为珠三角保留一方自然生态的净土,充分发挥斗门区的环境优势,彰显珠海宜居城市的独特魅力,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一方面,斗门将打造“山水文脉、城田相依”的风貌特色。结合区内的大山、大水,融合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历史遗存,培育黄杨山脉历史文化集中区。同时,未来斗门的城市建设还将突出城田相依的风貌格局,结合生活区和产业区,形成特色的水乡、沙田、新城风貌。

(文/袁平峰)

城乡发展魅力奖

珠海市斗门区

创新大招

斗门在全市率先推出“海绵城市+”的全新理念,在学习借鉴海绵城市工作先进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将海绵城市改造与老旧小区改造相结合,建成海绵型的建筑小区;斗门出台全市首个战略性总体规划,打造“山水文脉、城田相依”的风貌特色,结合生活区和产业区,形成特色的水乡、沙田、新城风貌,让“城市更像城市、乡村更像乡村”。

(原标题:“城市更像城市、乡村更像乡村”)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