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已成为“漯河质量”的动力舱和助推器,它也是地方政府综合推进质量工作的重要抓手,形成了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良好氛围,实现了从“漯河速度”向“漯河质量”的跨越。
为促进质量强市建设进程,培育名牌企业和产品,漯河市成立了以市长曹存正为组长、主管副市长蒋志安为副组长兼公室主任、各县区政府、市直部门39个单位为成员单位的质量强市创建领导小组,制定了联席会议制度、质量状况信息通报制度和领导小组会议制度,把创建的总体任务细化分解到单位和部门,并将质量强市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级抓落实的工作推进体系。不仅如此,该市政府还先后出台了《漯河市名牌战略实施意见》、《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实施名牌战略的意见》、《漯河市市长质量奖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把城市质量发展工作作为财政保障重点,纳入年度预算,每年拨款400多万元用于各项质量奖励,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走品牌发展之路。
为提升区域竞争力,漯河市围绕质量和品牌,出台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高度重视质量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立足食品等主导产业,先后建成国家肉制品监督检验中心、进出口检测检疫全国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家级检测机构,全市拥有省级以下各类产品检测检验和研发机构78家,行业协会17个,成立了“漯河市食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漯河市液压胶管产业技术联盟”,建成了“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漯河基地”。
二是大力完善标准化管理体制机制。出台了《漯河市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鼓励企业开展标准化活动;完善了市场准入《暗访监督制度》、《检测奖励制度》、《不合格蔬菜销毁制度》、《投诉举报制度》等制度;起草绿色农产品地方标准9个,69个种植业产品通过了国家无公害产品论证,24个产品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论证,3家企业担任了国家相关标准的起草任务,新制定农业地方标准17项,已建成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13个,省市级标准化示范区91个,农业标准化覆盖率已达85%,高于国家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要求的2倍。
三是对食品安全监管保持高压态势。漯河有规模以上食品企业200多家,全市年屠宰生猪1600万头、占全省的30%,年加工转化粮食420万吨、占全省的15%,是全国重要的粮食加工基地和中部地区重要的饮料生产基地,享有“食品名城”的美誉。为确保食品安全,漯河市建立起了从源头到餐桌的技术防控体系,依法加大食品抽查力度,2013年,共监督抽查包括乳制品、肉制品等19类产品601个批次,实物质量检验符合率96.8%,较去年提高0.7个百分点,抽查食品生产企业覆盖率达到100%。目前,漯河市食品企业中已有30多家企业取得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80多家分别导入了卓越绩效等先进管理模式,全市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防控能力全面提升。
与此同时,漯河市还引导企业强化宏观管理,为产品进入更宽泛的市场打基础。该市一方面在企业中开展质量管理推广工程,促进群众性质量提升活动由传统制造业向工程建筑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拓展。目前,该市注册登记QC小组143个,每年获得QC成果100多项,其中规模以上食品企业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达到60%,46家大中型企业推行了首席质量官制度;另一方面,该市还在企业中开展质量信用惩防工程,不断完善企业质量诚信等级评价体系,推行质量诚信“黑名单”制度,全市200多家企业建立了以组织机构代码实名制为基础的质量信用档案,27家企业达到A级,4家企业达到AAA级。
目前,漯河市以双汇、南街村、奥的利、世林冶金为代表的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企业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