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资讯

首页 > 商标资讯 > 正文

团组织扎进村里 团干部走进心里水城县—团组织—青年—水城—团干部

2016-12-19 05:50:00 商标资讯 分享

  原标题:团组织扎进村里 团干部走进心里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白皓 王景烁 通讯员 刘春媛来源:中国青年报(2016年12月12日01版)

  返乡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对他们来说什么样的帮助最直接?

  村级团工作长期极度薄弱,如何跟上农村青年日趋多元的需求?

  脱贫攻坚的决战关头,村级团组织带领青年应有什么样的担当?

  3个摆在眼前的问题“砸”向了贵州省水城县团组织。水城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对这个位于滇黔桂石漠化集中连片地区的穷县来说,如何释放农村和农村青年的活力,是全县脱贫奔小康路上至关重要的命题。“改革必须直面这些问题,从薄弱处入手,啃下‘硬骨头’。”团水城县委书记杨昆说。

  团贵州省委书记涂妍在调研中发现,抓实村级团组织关键在“人”,要让合适的团干部盘活村级团组织,再直接联系青年找到亟待解决的问题,给农村青年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村干部职业化催生基层团组织新力量

  对村级团组织来说,“缺人缺钱”是一种常态。过去,水城县有的村级团支部书记甚至从18岁干到50岁。

  团水城县委的一份调研报告中提到,村团组织因为人员素质和经费等原因,难以独立自主、因地制宜地开展活动,团组织服务力弱,导致农村基层团员意识淡薄,团员组织性差、认同度低。解决农村青年多元性的需求,首先需要解决的症结是“人”的问题。

  如何破题?水城县委、县政府下决心推动“村干部职业化”,给破题带来了转机。

  2015年,水城县分两批招聘201名事业单位编制人员到村任文书,这些文书都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年轻、有活力、敢想敢干是这些90后身上的特质。这样,全县所有的村两委都至少拥有1名本科以上学历的年轻人。

  在团水城县委的积极争取下,县委组织部决定,部分团干部长期空缺或履职能力弱的村庄,由村文书兼任团支部书记。截至目前,共有87名村文书兼任团支部书记。

  与此同时,水城县将村级各项工作经费从1.5万元提高到5万元,身为文书的村干部又可以依据青年的实际需求,从这笔工作经费中争取资金,为团组织工作提供保障。

  25岁的村支书杨奎就兼任团支部书记。2015年从天津科技大学毕业后,他来到水城县陡箐镇阿倮村工作。初到时,杨奎发现村里的年轻人对团组织“不感冒”,年轻人有1601人,占全村人口的30.7%,但几乎没有年轻人主动找团组织,有的甚至不知道村里有团组织。

  在阿倮村,他发现村里的年轻人都在努力找脱贫的路子,不论种养殖、生态旅游还是做电商,都有强烈的需求。

  杨奎在村级团建工作中琢磨出一套自己的办法。为了更好地服务村里的年轻人,他把自己可以提供的服务打印成“小广告”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小广告”下方是他的手机号码,村里人可以随手撕下一张有手机号码的小纸条揣在兜里,有需要随时打电话。

  很快,这样的“土办法”赢得了当地村民的认可。需求越来越多,杨奎的工作想法也越来越丰富,他甚至只用了一天时间,就招募齐了全村农村淘宝合伙人,“这样的效率以前根本不敢想,这些团干部将一股清新的风气传到了村里。”当地一位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村干部说。

  和杨奎一样,过去一年多时间里,有的村团干部帮青年开起了小客栈,有的帮青年完善了经营手续,有的牵线搭桥带来产业发展的前沿信息,有的带领青年整治环境优化旅游体验。

  在一些没有文书兼任团支书的村里,留任的团支书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村与村之间的团支部工作开始“暗中比拼”。

  水城县村干部职业化以来,村(居)团支部书记的工资全部提高到每月2000元,团干部还有单独的报酬增长机制:经考核合格的,每年增加工龄工资100元。同时,建立村团支部书记退休养老保障机制。

  “要想马儿跑,就应该让马儿吃草。”2013年成为鸡场镇安全村团支书的李乾龙,从每月的几百元补贴增加到现在的每月2000元。李乾龙直言:“现在作为一名团支书,成就感挺高。”

  以前村民办准生证要跑很远,远一点的村民家到村委会走路要一个小时。现在李乾龙常常提供上门服务,村民买牛需要贷款证明,他会给村民送到家里。在李乾龙看来,待遇的提高和拼思路比服务氛围的形成,让自己有了更多使命感,“随时有人热情地喊你喝口水,主动打个招呼,这就是成功。”

  产业链建团让团干部直接拉起青年的手

  水城县是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县。2015年底,贫困人口17.13万人。脱贫路上,选准新的发展思路是每个村面临的课题。

  近年来,水城县农村青年回流现象明显,家乡的绿水青山在很多出去打工的人眼里,很可能转化成金山银山,围绕农村的创业之风渐渐兴起。

  团水城县委希望贴近村里的创业青年,但发现很多乡镇团委也联系不到他们。与此同时,分散在各个小农户、小企业、小合作社中的创业青年又迫切需要解决一些问题。

  打破传统的行政层级,直接到产业中去,直接拉起青年的手,成为水城县共青团组织的改革新思路。团水城县委建立了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并在协会建立团工委,在猕猴桃、刺梨等特色产业的产业链中建立团支部,让团组织像毛细血管一样直达山村角落。

  黄富银是水城县阿戛镇中坝村文书兼团支部书记,在他的组织下,村里创办了水城县大丰收种养殖农民发展合作社,并在合作社建立了团支部。在合作社里,黄富银直接联系每一个青年,青年的需求通过团支部直接反馈至村两委和乡镇团委,信息的畅通让很多问题得到有效沟通,不少需求快速解决了,青年对团组织的认可度越来越高。目前,加入合作社的青年从最初的5名增加到22名,年龄最小的18岁。

  为了更好地沟通协商合作社的工作,中坝村举办了10多次“院坝会议”,村民们坐在院子里商议发展大计。看到了合作社的希望,加入的人越来越多,现在合作社的会员已有250多户,今年的辣椒收成达到300多吨。

  倮么村北边有一块空着的山地,经过考察,这块地适合种刺梨。村团支部书记吴文冰希望动员青年团员一起种植刺梨。

  种果子不难,最重要的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干?吴文冰清楚,原本粗放的“自己种、自己卖”模式很难致富。他找来了最新的扶贫政策,跟大家一起分析,商量收益模式,老乡们渐渐明白了自己可持续的收益前景,许多原本不积极的村民也变得主动起来。

  如今,水城县在猕猴桃、刺梨、核桃、茶叶、人参果等产业项目中,成立了67个团支部,预计年底前实现农村产业链节点团建全覆盖。

  团水城县委认为,在产业链上建团,在广大农村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可以让工作从我能为农村青年提供哪些服务,转向农村青年需要哪些服务我们就提供哪些服务,“等于直接拉起青年的手”。

  村级团组织围绕“大扶贫”做足青年文章

  脱贫攻坚是目前水城县各项工作的重点。在六盘水市委的统一指挥下,水城县正在大力实施“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以盘活农村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资源要素。

  所有的村级团组织都将重心放在了助力脱贫攻坚中,积极宣传“三变”改革政策、带领青年参与“三变”改革。

  32岁的朱勋梅是全国农村致富带头人,在她的带领下,鸡场镇成立了聚丰种植合作社,种植450亩红心猕猴桃和400多亩中华寿桃。从施肥、管理到技术,朱勋梅的果园日常就有80多人工作,其中年轻人有三四十。朱勋梅认为,建起组织会更好地留住在家奋斗的青年,目前这些年轻人每人每月可获得2000多元的工资。朱勋梅希望团组织能够多组织一些培训,帮助青年增长知识,提升综合素质。

  水城县发耳镇新光村村民王能2014年返乡创业,从父亲手里接过养蜂的担子,创办大雄养蜂场。他告诉记者:“以前蜂蜜都是卖给大公司,卖不上价钱,一年忙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后来,他开始尝试自己推销产品,通过团组织申请到了5万元的扶持资金,注册了“蜜漫蜂业”商标,蜂蜜的规模扩大到200箱,年利润达到30多万元。

  2015年3月,王能又开起了淘宝店,现在店铺逐渐得到了认可,网络销售量已占到总销量的30%。现在,王能又筹划着通过“三变”改革,把村子里种植的樱桃、李子、核桃等农特产品卖出去,创立品牌、开发市场,带动更多年轻人一起创业。

  从去冬到今春,水城全县共实施特色产业104万亩,全县200个村的村集体经济总量达3072.27万元。许多村民评价说,团支部的工作给村子带来一股新风。

  发展中,一些村级团干部也有了新的困惑:农业产业化和市场推广的专业知识缺乏,对共青团相关知识的了解还不深入。团水城县委认为,埋头苦干之外,必须抽出专门时间培训,才能让村级团组织和团干部有可持续前进的动力。目前,水城县已先后组织团干部、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参加各类培训和外出考察76人次。

  村级团干部们希望,可以根据所在村发展的需求,得到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同时获得更多团内交流的机会,借鉴“他山之石”更好地推动工作,让共青团的声音牢牢扎在农村青年的心里。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