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资讯

首页 > 商标资讯 > 正文

“知本”变“资本”,还要跨过几道槛

2016-12-14 04:27:00 商标资讯 分享
(原标题:“知本”变“资本”,还要跨过几道槛)

融资难、融资成本高,一直是制约小微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一大瓶颈。为打破科技型中小企业“抱着金饭碗要饭”的尴尬局面,省知识产权局近日对千余家中小企业开展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需求调查。调查显示,专利等无形知识产权在科技型企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知本”正通过银行变为“资本”。不过,由于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仍遭遇一些瓶颈,规模化推广面临阻碍。

近七成企业迫切需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此次调查通过采取实地走访和发放问卷相结合的形式,在11个设区市中展开,共调查企业1031家。结果显示,有近七成企业迫切需求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这显示了市场对于知识产权金融的渴望。

事实上,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已在我省推开:今年前3季度,全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达3.0164亿,是2015年全年总额的2.8倍。这得益于2015年以来,省知识产权局会同省银监局出台《江西省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管理办法》,与北京银行等6家银行签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战略合作协议”,银行融资授信额55亿元,一定程度缓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也因此,原本“无形”的知识产权,由“知本”变身“资本”,发挥出了强大效力。兴发铝业江西公司以专利质押,成功获得银行5000万元贷款。“公司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这笔 意外 的贷款,将作为新的铝模板生产项目建设资金的一部分。我们有信心在项目建成实现产值10亿元,利税1.5亿元。”公司负责人说。

比兴发铝业更意外的是铜鼓县山里人家禽业有限公司。在调查机构上门推介前,公司总经理王方勇甚至不知道凭借专利权也能贷款。“我们将用专利质押获得的685万元贷款加速产品研发进度,计划3年内申报发明专利2至3项、实用新型专利20至30项。”王方勇认为,这种融资新方式体现了江西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导向,将会有更多的企业期待通过知识产权质押方式实现专利权的市场价值。

“沉睡”的知识产权资产期待被唤醒

尽管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需求非常明显,但调查结果依然显示:抵押物从“实”到“虚”,意义不小但障碍很多。

在本次受调查企业中,56.7%的企业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认知度不高,47%更是没有配备知识产权专职管理人员。受托进行调查的南昌迈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熊振宇表示,只有20%属于贯标企业和计划贯标企业,这说明只有少部分企业,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范畴。因此,纵使企业融资意愿较高,但囿于知识产权金融意识和科技转化意识,知识产权资产转化率不高。

唤醒“沉睡”的知识产权资产,必须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在我省,由于在贴息补助等资助力度上受限于财政经费,银行和企业知识产权金融的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最为尴尬的是省财政没有设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专项资金。反观外省,辽宁设立了1.5亿元的专项资金,山东5000万元,广东珠海市也有4000万元。

“知本”难变“资本”,还与知识产权资产评估难、价值分析难有关。我省的调查数据显示:与会计师事务所、房地产评估事务所等机构比较,江西严重缺乏权威、全面、资深的知识产权评估与分析专业人士与机构。“此外,银行在选择项目时,也要考虑专利转化生产力的能力,外形专利等不太适合。所以企业可质押融资的额度也不高。”熊振宇说。

缺乏运用知识产权战略和规则的能力,已经成为制约我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的门槛。

搭建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体系为企业下“及时雨”

同样一笔知识产权质押,企业最关心能否融到资本,银行最关心的是风险。如何将这两者对接起来是难点所在。省知识产权局调研员胡智政表示:“建立包括评估、质押、转让交易等环节完整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体系,是当前最急切的事情。”

令人欣喜的是,为跨越这些“栏杆”,我省已开始进行尝试。比如,推进担保体系建设和保险体系建设,已初步建成省、设区市、县(市、区)三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2017年,我省将推进设立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推出“贷款+保险”等模式,推动银行和保险公司形成风险共担机制,万一发生不良债务,保险公司承担60%的损失。

又如,随着《江西省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管理办法(暂行)》《江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实施,我省建立了以补偿金为限给予风险补偿的机制,用于补助中小微企业以专利权质押方式向银行贷款所支付的利息和因质押贷款所发生的评估、担保、保险等中介服务补贴,每家企业享受贴息总额上限为50万元。

完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平台和中介服务迫在眉睫。我省将鼓励有资质的机构积极参与知识产权评估、知识产权担保、知识产权交易等业务,建立集评估、咨询、法律、财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平台,共同帮助中小企业将无形“知本”转化为有形资本。

本报记者宋茜 (原标题:“知本”变“资本”,还要跨过几道槛)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